2.2缺乏创造力大凡世界级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有着非凡的创造力。目前,我国有创造力的主持人和有创造性的节目大量集中在中央台,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对数量还很不够,很多主持人还只是报幕员、串联人的代名词,在节目开始和结束时露脸过度一下,连构思节目、主持方式都模式化、程式化,模仿现象严重,省级台的主持人模仿中央台的,地(市)级台的主持人又模仿省台的,从而形成了“宝塔式”的模仿怪圈,然而模仿的又只是形式而己,根本谈不上有独创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能力了。
20世纪90代中后期,电视谈话节目由于其节目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多彩而很快受到观众喜爱,特别是《实话实说》开播并随即广得民心后,很短的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一哄而上,推出了“访谈”、“聊天”、“名人侃”、“专家说”等大批量的谈话类节目,相当一些主持人以卖弄口才、调侃嘉宾为荣,貌似真实自然、超然事外,实则思想肤浅、哗众取宠,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幸运52》、《开心辞典》、《马斌读报》等节目的流行又在全国掀起了三六九等质量参差不齐的游戏竞技类节目和读报节目的热潮。
2.3主持人形象与栏目风格不一致在审美特征中,我们谈到了“和谐”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主持人节目中,有些主持人的形象与节目的风格相去甚远,因此造成观众不买账的局面。实质上,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美学当中的“和谐统一”的问题。一个人的气质不同,所以他适合的节目风格也应有所区别。试想,如果让李咏去主持新闻节目会是个什么样子?听起来是个笑话,但在很多地方台的节目中,由于主持人短缺,这样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主持人成了“多面手”,既主持新闻节目,又主持娱乐节目,还主持财经节目、法制节目,让观众感到很别扭。主要原因就是风格的错位。一些节目过分强调个性化导致形式美与内容美得不到完美结合。
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新闻类主持人节目,但是必须明确个性化不是传播的目的,而是优化传播的手段。我们所希望的优秀主持人是具有个性同时又能够与节目达到和谐统一的。
首先,主持人的个性化是对栏目的个性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必须与栏目融为一体。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个人化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另一个概念(如提供个人化的信息、个人化的节目),主持人如果个人化则会误入展现“小我”的歧途,一切脱离栏目特点,不符合社会主流审美价值判断、肆意妄为孤芳自赏的“与众不同”,是不会被观众承认,更无法接纳的。我们有些主持人为了美不顾自己的身份特点、栏目定位,随自己的喜好,追求时尚,结果适得其反,贻笑大方。例如某新闻类主持人为了赶时髦,穿着今夏流行的波西米亚风格的上衣播报新闻,不仅不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而且与节目本身风格也产生冲突,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娱乐节目中客串呢,观众怎么能对主持人报以信任呢?
其次,主持人的个性化是从人格出发而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没有高尚的人格作后盾的所谓“个性化”可能正是职业道德滑坡、审美趣味低下的“垃圾”。有的主持人认为只要发音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采访时加入一些调侃的问题或是自嘲就是有个性,殊不知这正说明了他缺乏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优秀主持人的基本素质。
第三,个性化是主持人自身、声音、形象等先天条件与栏目、个性与受众审美契合中的发挥。在这个前提下,个性化表现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独具特色的表达。诚如在节目中让我们感受到的个性风采的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张越、黄健翔们,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化的传播,个性化的服务。
在节目风格与主持人形象和谐统一方面,凤凰卫视可以说做得比较成功。他们的成功经验是量身定做适合某一主持人个性、风格、特长的栏目,让栏目迎合主持人而不是主持人来迁就栏目。一旦某个主持人影响扩大,凤凰卫视就会为其新开专门的栏目来吸引观众,进一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扩大并巩固主持人的影响力。1998年两会期间,吴小莉被朱总理点名而迅速窜红,成为新闻人物,凤凰卫视不失时机,推出《小莉看时事》,吴小莉随之名气日涨。陈鲁豫在凤凰开播时只是担当文艺娱乐节目的主持,凤凰卫视高层看中她国际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背景,启用她主持时事节目《凤凰早班车》,当鲁豫“说新闻”的主持风格得到各方认可时,凤凰卫视又相继为其开办了《鲁豫新观察》、《一点两岸三地谈》、《说出你的故事一鲁豫有约》等节目,是其知名度大大提高。
3 受从认同与主持人形象塑造3.1 把握受众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基础与必要条件把握受众,首先是对受众认知结构的把握。“人的主体的认知结构,包括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语言能力作为思想的外壳,是认知结构的表层内容)。人们长期接触或身入其中的生活环境、工作内容、社会交往以及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情感思想和需求意识积淀,构成人们的外部经验,而这些经验的构成形式,即组织安排他们的方式、规律、习惯,则是主题的内在经验系统。”受众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受众认知结构也不同,如何把握不同受众的认知结构呢?前文我们已经阐述了受众的共性特征,并且也了解了受众共性的认知经验对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影响,那么,对群体受众的认知结构的把握,就可以以具有共性特征相对稳定的群体受众为对象,而对于个体受众认知结构的把握则有赖于主持人的经验积累、协调和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的运用,以达到与受众认知的一致性。
其次是对受众认知心理的把握。从认知心理看,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知往往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这种心理定势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觉定势”。它是指“人们心理活动在一定经验影响下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趋同性。……,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从已有的经验水平、认识能力出发,按照一定的思维习惯、路数去感知和理解对象。”认知结构是心理定势的基础和条件,心理定势是认知结构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